西安/开放城市计划
作为十三朝古都的西安,在荣耀千年之后,归于沉寂,而今重焕生机,正走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的坚实道路上。
然而国家中心城市以及国际化大都市的建设除了政府层面的筹划推动、各行各业的勤奋耕耘外,市民及公众也应是不可缺少的第三力量。
作为这座城市的普通一员,我相信一座城市的荣光,是通过每一位市民的脸庞呈现出来的,是他们决定了城市的温度,也正是这种温度,让每一位走入这座城的客人感到愉悦,就像回家一样。
基于个人的观察、感受以及思考,我将自己琐碎的想法梳理成以下五个方面,提出“西安/开放城市计划”,以供参考。
第一、精神层面(可感):
西安落寞太久,加上古都文化太过厚重,构建开放城市,首要打破固有风气,大力推动以下两种精神在城市传播。
站在长安看世界,于世界中看长安
不将自己局限为一省或西北一区之首(但首先要主动承担起关中平原城市群领头羊的重担,积极作为),应从内心、从意识里,时时事事将西安立于全国之中,参与竞争,从精神上“东进”!
筹建或改组由政府控股的全国性新闻媒体以及卫视频道。媒体是一座城市的眼睛和嘴巴,在纷乱和竞争的时代,需要有眼睛带我们看的更远、有嘴巴将我们的声音和主张传递出去。
城市管理者需胆大心细,开设城市发展障碍清单(诸如城墙内的区划),主动、逐一破题。
敞开胸怀,拥抱创新之人和创新之物
承大秦之胸襟,纳四海才俊;怀大唐之气魄,容多元思想;在整个城市营造开放、包容、自由的氛围。
清除已成发展障碍的制度和思维,为创新之人和创新之物提供生长和繁育的土壤。
第二、资源梳理(可触):
梳理城市资源,建立开放清单
- 西安拥有世界级历史文化资源,珍宝无计,然而力量所限,仅有部分为世人所知,尚有大量等待发现。所以非常有必要对城市历史文化资产,分门别类,清晰盘点,并呈现于一处,举例来说:西安目前有150多家博物馆,数据居全国前列。然而仅有数量还不够,还需要让市民和游客很容易的知道都有哪些、都在哪里、有何亮点、如何游览(观察到国内城市都存在这样的问题)。
发行城市专属出版物
- 发行专属于西安的城市出版物,按照月份和活动内容分类,梳理当月城市的所有公开活动,诸如音乐会、表演、展览等等,方便市民和游客选择参加(甚至可以关键词订阅),城市出版物以电子版形式网络发行(参看上海城市文化艺术手册,每月发行)。
第三、历史文化资源(可近)
- 十三朝的系列呈现
以多种方式,系统呈现十三朝历史(参照城墙马拉松每年一个朝代主题的思路,比如可以搞十三朝服饰展、十三朝街区等等),让十三朝古都不只停留在文字上「现状是很多人甚至西安人,并不能说出十三朝都有哪些」,在此基础上主推周秦汉唐。
- 历史文化的具体化
主推的周秦汉唐,比如大唐盛世,在宏观营造大唐盛世的基础上,还需将其细分到具体的品类,而这里的细分是与公众感官联结的,比如服饰、美食、唐诗、传奇……或可穿、可食、可品,尤其是唐诗,是可以与几乎所有中国人建立起联系的内容,不打造唐诗之都,岂不可惜。
历史文化的具体化呈现,才是面向公众的、厚重历史的轻松叙说,足以让一个庞大的面庞,清晰起来。这是与研究和考古人员的视角并行的。
- 成立博物馆/文创孵化机构
历史文化的具体化,博物馆(以及文创)是至关重要的平台,仅靠政府统筹,按计划生长完全不能满足需要。举例而言,基于十三朝古都而留存下来的诸多物质及非物质遗产,大多都具有构建博物馆的需要,比如起于汉的牛郎织女的故事,已经打造了一个七夕公园,但也能以此延伸,构建一个中国的民间故事博物馆。成立博物馆孵化机构,可以联系和支持到民间志在筹建各种博物馆的力量,催化各种新馆和新形态的产生。
- 成立延伸产业支持基金
历史文化的具体化,博物馆让我们可观,文创产品可以让其可触,然而永远都不要羞于或者忘记产业二字。比如服饰,近些年乃至以后,汉服(汉唐服饰为主)成为年轻人追捧的潮流,西安已经有了在全国都数一数二的汉服“秀场”和粉丝群,然而高端的汉服品牌,却是扎根在东部沿海。非常有必要设立专项支持基金,用于扶持本地汉服品牌的发展以及外地头部品牌的进驻,将汉服产业链的上游布局西安,进而辐射全国,以实现涵盖汉服研发、品牌输出、汉服秀场以及年度时尚秀等为一体的完整产业。
- 构建作为主导者的文化联盟
对外,联络世界上同级别的古都,比如罗马、雅典、开罗等,组建城市联盟,共同点亮世界文明之光,与以上城市一起,设计并策划一系列促使不同文明交流的活动(《从长安到罗马》的纪录片就是极好的例子)。
对内,与国内历史文化有深度交集的城市展开交流,构建以西安为中心,以诸多城市为交点的中华文化传播网络,在实际行动中彰显西安在历史文化方面的地位。
第四、城市文化塑造
利用西安作为中国摇滚重镇的地位,有意识的整合相关资源,扶持音乐产业(比如摇滚音乐节、音乐人回归),为青春长安的形象塑造贡献力量。
利用西安书香城市氛围(热爱阅读的群体及书店数量),以及作为国家明确建立的国际化大都市的定位,考虑在继北京国际童书展(2018创立)、上海国际童书展(2013创立)之后,创立西安丝路国际童书展。
善用西安超百万的在读大学生资源,可参考上海、成都等地的公益组织孵化器,积极支持创办各类志愿者组织和专业公益机构,参与到社会“温暖度”的提升工作中。
为各类探索性的创新机构(比如新教育探索团队,可参看成都)提供宽松的环境和政策支持,比如是否可以使用秦岭山脚村子中闲置、废弃的厂区,建成创新型机构(教育、文创、文化等)聚集区。
第五、公众参与(可参与)
对于生活在城市里的人而言,无法参与城市发展,就只能是旁观者,否则,就是主人。看到城市发展的不足,两者都会怒骂。不同的是,主人的怒骂里带着浓重的爱和期待。
城市啄木鸟: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开发的“城市啄木鸟”是很好的项目,可以提升层级,大力推行,作为市政建设的“挑错”平台。
意见建议平台:现在人民网、西安网以及各区县网站都已经有了这样的平台,整合并提升办理质量,事事有回响,让一座城市“呼吸”顺畅。
市民提案联署平台:有别于以上两种诉求,是否可以开设市民提案联署平台,围绕城市发展出谋划策,获得一定量的联署支持后,由相关部门回应(比如由人大代表认领、调研)。
支持面向社会组织的服务采购:市民除了出谋划策,也可以成为行动者,对于以上提案中极具价值的项目,完全可以以政府采购服务的方式,由民间组织来实施。
重新认识这座城:通过指定日期门票优惠的活动,引导市民走进博物馆等场所;对于市民关切度高的市政项目,不定期组织市民探访,了解进度或者运作情况。
吸纳新社会阶层中有能者进入青联甚至政协等组织。
最后,毕竟个人视野、能力有限,难免有所不足,欢迎补充。虽然牵扯面广,但须看作一件,那就是:开放心态、开放资源、开放思路,然后把城市开放给爱这座城市的人。
最后更新:2020年6月24日、返回个人介绍页